1.高分子溶液的性质 高分子溶液剂系指高分子化合物溶解于溶剂中制成的均匀分散的液体制剂,属于热力学稳定系统。高分子溶液剂以水为溶剂,称为亲水性高分子溶液剂,或称胶浆剂。以非水溶剂制备的高分子溶液剂,称为非水性高分子溶液剂。高分子溶液有下列性质:
(1)高分子的荷电性:溶液中高分子化合物因基团解离而带电,有的带正电,如琼脂、血红蛋白、碱性染料(亚甲蓝、甲基紫)、明胶、血浆蛋白等,有的带负电,如淀粉、阿拉伯胶、西黄蓍胶、磷脂、酸性染料(伊红、靛蓝)、海藻酸钠等;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羧基和氨基,在水溶液中随pH值不同可带正电或负电,当溶液的pH值高于等电点时,蛋白质带负电荷,pH值小于等电点时,蛋白质带正电,在等电点时,蛋白质不带电,这时高分子溶液的许多性质发生变化,如黏度、渗透压、溶解度、电导等都变为最小值。高分子溶液的这种性质,在药剂学中有重要意义。
(2)高分子的渗透压:亲水性高分子溶液与溶胶不同,有较高的渗透压,渗透压的大小与高分子溶液的浓度有关。其溶液的渗透压可用下式表示:
π/CR=RT/M=BCg
式中,π:渗透压;Cg:高分子的浓度,g/L;R:气体常数;T:绝对温度;
M:分子量;B:特定常数,它是由溶质和溶剂相互作用的大小来决定的。由式2-1可
见π/CR对CR呈直线关系。
(3)高分子溶液的黏度与分子量:高分子溶液是黏稠性流体,其黏度与分子量之间的关系可用式(2-2)表示。黏稠性大小用黏度表示。根据高分子溶液的黏度来测定高分子化合物的分子量。式中,K、a分别为高分子化合物与溶剂之间的特有常数。
[η]=KMa
(4)高分子溶液的聚结特性:高分子化合物含有大量亲水基,能与水形成牢固的水化膜,可阻止高分子化合物分子之间的相互凝聚,使高分子溶液处于稳定状态。但高分子的水化膜和荷电发生变化时易出现聚结沉淀。如:①向溶液中加入大量的电解质,由于电解质的强烈水化作用,破坏高分子的水化膜,使高分子凝结而沉淀,将这一过程称为盐析;②向溶液中加入脱水剂,如乙醇、丙酮等也能破坏水化膜而发生聚结;③其他原因,如盐类、pH值、絮凝剂、射线等的影响,使高分子化合物凝结沉淀,称为絮凝现象;④带相反电荷的两种高分子溶液混合时,由于相反电荷中和而产生凝结沉淀。
(5)胶凝性:一些亲水性高分子溶液,如明胶水溶液、琼脂水溶液,在温热条件下为黏稠性流动液体,当温度降低时,高分子溶液就形成网状结构,分散介质水被全部包含在网状结构中,形成了不流动的半固体状物,称为凝胶,如软胶囊的囊壳就是这种凝胶。形成凝胶的过程称为胶凝。凝胶失去网状结构中的水分时,体积缩小,形成干燥固体,称干胶。
2.高分子溶液的制备 制备高分子溶液时首先要经过溶胀过程。溶胀是指水分子渗入到高分子化合物分子间的空隙中,与高分子中的亲水基团发生水化作用而使体积膨胀,结果使高分子空隙间充满了水分子,这一过程称有限溶胀。由于高分子空隙间存在水分子降低了高分子分子间的作用力(范德华力),溶胀过程继续进行,最后高分子化合物完全分散在水中形成高分子溶液,这一过程称为无限溶胀。无限溶胀常需搅拌或加热等过程才能完成。形成高分子溶液的这一过程称为胶溶。胶溶过程的快慢取决于高分子的性质以及工艺条件。
例如:制备明胶溶液时,先将明胶碎成小块,放于水中泡浸3~4h,使其吸水膨胀,这是有限溶胀过程,然后加热并搅拌使其形成明胶溶液,这是无限溶胀过程。甲基纤维素则在冷水中完成这一制备过程。淀粉遇水立即膨胀,但无限溶胀过程必须加热至60~70℃才能完成,即形成淀粉浆。胃蛋白酶等高分子药物,其有限溶胀和无限溶胀过程都很快,需将其撒于水面,待其自然溶胀后再搅拌可形成溶液,如果将它们撒于水面后立即搅拌则形成团块,给制备过程带来困难。